講者:蔡依橙 醫師
2005年1月,全台灣第一台40切電腦斷層裝設完成,全世界才24台而已。當時,面對全新的機器、全新的臨床應用,沒有人有經驗,也沒有人知道未來會走到哪裡。
6年後,我們團隊在心臟血管領域,寫了2本書,受邀國際演講50場,發表50篇SCI文章,其中包括多篇亞洲適應症指引。
這中間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?做了哪些決定?當時是什麼心境?
以下是我們想分享的心得:
1. 醫療方面:發展新科技檢查時,要讓臨床醫師相信你的檢查與判讀,在報告中給予明確而清楚的建議。大家都很忙,最好能給Yes/No的清楚陳述,並建議下一步該做什麼?
2. 研究方面:初期幾篇文章可以模仿國外的研究設計,做點me-too study。但在寫作與研究技巧成熟後,要儘快找到藍海,成為該領域的先行者,取得議題制定權。
3. 教學方面:與放射師、護士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,把他們在流程上遇到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問題去解決。給年輕醫師明確的發展方向,並建立「努力就會被國際肯定」的正向循環。把他們當成未來的自己,而不是代工的苦力。
秘訣聽來不足為奇?是的,我們不過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確實做好,如此而已。今天與您分享的故事,沒有什麼大道理,只是每天認真做好自己。